肋骨高高凸起,仿佛快要刺破薄薄的皮肤,后背骨节清晰可见,由于没有脂肪保护,还留下了长期做仰卧起坐导致的瘀伤;眼神疲惫,肤色蜡黄,身体微微佝偻着……这是20岁的艾伦(Ellen)的样子。
▲图片来源:《骨瘦如柴》
拥有艺术天分,对事物有着特殊理解的她,此刻本来应该像众多同龄人一样,在大学里尽情释放自己的才能,但艾伦却不得不退学,医院和治疗中心,因为,她患上了厌食症。
这是一部关于厌食症的电影——《骨瘦如柴》(TotheBone)。
电影一开始,否认自己有问题、抗拒治疗的艾伦再次从治疗中心逃跑,但很快,她又被家人带去见了推崇「意义疗法」的贝克医生。
贝克医生用一句「我不救那些不想活了的人」,试探了艾伦一直以来营造的保护壳,艾伦接受了这场与生命有关的挑战,进入了贝克医生的康复中心,这里有一群和她一样的厌食症患者,他们彼此温暖,互相鼓励着寻找生活的意义。
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快乐的美食,在厌食症患者眼里却是地狱般的噩梦。
他们对自己的体重极度敏感,熟记每一种食物的卡路里含量;
▲图片来源:《骨瘦如柴》
他们拒绝进食,厌恶咀嚼的感觉,艾伦说:「我想到吃东西就恐慌,好像世界要分崩离析似的。」
即使进食,他们也会将食物切得非常小,每一次的吞咽都伴随着极大的罪恶感,于是他们会吃泻药、催吐,来维持自己世界的平衡;
▲图片来源:《骨瘦如柴》
体重持续下降,他们却仍然觉得自己「太胖」,因此还会频繁运动来消耗热量。
这样的行为无疑会给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由于缺乏脂肪,厌食症患者会更容易感觉寒冷,电影中,已经由于体重太轻需要进行鼻饲(将管子从鼻子插进食道,强迫患者进食)的珀尔,即使在室内也一直裹着厚厚的毯子,艾伦的身体为了保温还长出了长长的体毛。
▲图片来源:《骨瘦如柴》
月经失调甚至闭经是很容易发生的,怀孕和生育也会受到影响,电影中厌食症患者梅根就经历了流产的痛苦过程。
除了折磨身体,抑郁也时常伴随厌食症患者,他们中有的甚至有自残和自杀倾向。
后果如此严重的病症,关键的治愈点却是大多数人求之不得的事——「不就是吃吗?吃一口很难吗?」相信这是许多人对厌食症患者的认知,正因如此,他们的挣扎与痛苦才更加不为人理解。
厌食症其实称为「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nervosa)」更为准确,因为它除了是一种饮食失调以外,还是一种心理疾病。通过最初的精神战胜饥饿感,患病者在后期已经形成了下意识的厌食行为,无法自我控制,卡路里的摄取令他们恐慌不安,因此会本能地去避免。
▲图片来源:《骨瘦如柴》
神经性厌食症一般分为「限制型」和「暴食型」,其中「限制型」的患者占多数,他们往往会故意限制饮食、过度运动,减重至健康水平以下;「暴食型」患者也会限制食物摄入,但同时还会定期暴食或者清除(催吐或服用泻药来清除体内的食物)。
通常情况下,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的女性容易患上神经性厌食症,患病时间极少始于青春期前或者40岁后,男性患病者也很少见。
正如电影展现的,神经性厌食症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后果:心率减慢、血压低、体温低,出现脱水和晕厥……最后危及生命,研究表明如果不及时治疗,近10%的严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最终会死于此病。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患上厌食症呢?为什么有人对能给人极大满足感的食物嗤之以鼻?
神经性厌食症的致病原因至今不明确,它普遍被认为是基因、环境和心理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在这个时代,追求体格纤细是一种潮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女性的「宿命」。大众媒介将「瘦」与女性的美丽、成功、有异性吸引力联系起来,塑造了「瘦」=幸福的社会观念,而如何才算瘦的定义又相当狭窄,很多女性都被排除在外。
▲图片来源:《骨瘦如柴》
在如此粗暴的界定下,不符合规定的女性形态被认为是不美的,不瘦的女人就是失败的、懒惰的。于是,女性被规训去过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