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古今名称不一,又称为“不月”、“月闭”、“不月水”、“月经不通”、“月事不通”、“月水不来”、“月使不来”、“月信不期、“血闭”、“歇经”、“经闭”等。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停经3个月以上(已排除早孕)均称为经闭。前者为原发性经闭,后者为继发性经闭。生理性停经,多见青春期前、妊娠、哺乳及绝经后期,以及少见的居经、避年及暗经等,均不属经闭范畴。有关闭经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称其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等。《金匮要略》称“经水断绝”,《诸病源候论》称为“月水不通”。闭经的发生,《内经》认为与脾胃功能和情志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历代医著对闭经的论述颇多,《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认为“因虚、积冷、结气”是闭经的重要因素;《备急干金要方》有“血脉瘀滞”之说;《诸病源候论》则较全面地提出闭经的病因病机“由劳损血气,风冷邪气客于胞内……血气不成”,或“醉以入房,劳伤过度,血气枯竭”,或“先经唾血及吐血下血……使血枯月事不来也”。到宋金时代对闭经的认识日臻完善,把闭经之病因分有寒、热、虚、实四大类。
现代医学一般将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又根据病因分为真性闭经和假性闭经。假性闭经又称隐性闭经,即患者本有月经,但由于下生殖道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损伤造成闭锁,使经血不能外流。真性闭经除全身性疾病如严重贫血,结核病、肾炎、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导致者外,也与精神过度持久紧张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皆可闭经。对于真性闭经可按本病灸法灸治。
中医认为闭经的原因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证多为久病或失血,阴血亏损,或饮食劳倦,损及脾胃,生化无源;或肾气不足,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血亏少,导致血海空虚,冲任失养,气血不足,无血可行发为闭经。实证多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血滞不行;或经期产后调摄不宜,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血为寒凝,冲任受阻;或素体肥胖,多痰多湿,或脾滞水湿不运,湿聚生痰,痰湿阻滞冲任,胞脉闭塞而致闭经。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月经有赖于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功能的协调。全身性疾病,包括精神因素、营养不良、贫血、结核病、糖尿病、性染色体异常等;垂体前叶功能不全、垂体发育异常与肿瘤以及口服避孕药等;卵巢发育异常、卵巢功能不全以及与性腺分泌有关的卵巢肿瘤或病变;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晚期阶段等;子宫内膜异常或子宫内膜遭受不同原因的创伤,包括物理性、炎性或机械性损伤等,均可造成闭经。
1.肝肾不足型
(1)症状表现:月经超龄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红或淡,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黯淡,或两颧潮红,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2)灸疗原则:滋补肝肾,养血调经。以取足少阴、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肾俞、志室、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4)随症加穴:①潮热盗汗者,加阴郄、后溪;②咳嗽唾血者,加尺泽、鱼际。
(5)灸法操作:
①针上加灸:上穴针刺用补法,然后将艾炷装在针尾上点燃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
②艾炷隔姜灸: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每穴5~10壮。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本型为肝肾不足之证,治以滋补肝肾,养血调经。由于肾水亏乏,经血干涸,故取肾俞、志室、太溪诸穴以滋补肾阴,俾肾水得以施化,气海又名丹田,取而灸之,以振奋一身之元气,肾气既旺则精血自然充足,继取足三里、三阴交既可调补脾胃,以培后天之本,而资生化之源,又可补气益血,活血通经。如此诸穴合用,各奏其效,则月经自可复常。
2.气滞血瘀型
(1)症状表现:月经数月未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严重者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迟或沉涩。
(2)灸疗原则:理气行滞,活血通经。以取手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地机、血海、合谷、三阴交、气冲、太冲。
(4)随症加穴:①烦躁易怒者,加肝俞、行间;②精神抑郁者,加大陵;③胸胁胀满者,加支沟、阳陵泉。
(5)灸法操作:
①针上加灸:每次选4~5穴,先以毫针刺用泻法,然后于针尾上用艾圆灸之,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②艾条雀啄灸:每次迭3~5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5次为1疗程。
③艾炷隔姜灸:取中脘、关元、气海、归来、命门、肾俞、三阴交。每次选3~4穴,用艾炷隔姜灸施治,以施灸处皮肤红润、温润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6)方义说明:本型为气滞血瘀之证,治以理气行滞,活血通经。《咳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此二穴素为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的经验效穴。由于气滞血瘀之经闭,宜行宜通,故取合谷,三阴交施以针上加灸,以起行气活血,祛瘀通经之效。继取气冲、太冲以疏肝理气,通调冲任。诸穴协用,共奏理气行滞,活血通经之功,则经闭之编自可向愈。
3.气虚血弱型
(1)症状表现:月经由后期量少而渐至停闭,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疲肢软,或纳少便溏,唇舌色淡,脉细弱。
(2)灸疗原则:益气扶脾,养血调经。以取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和脾胃、膈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胃俞、膈俞、气海、归来、足三里、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头晕眼花者,加百会;②心悸怔仲者,加神门、内关;③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5)灸法操作: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隔日或3日灸治1次,5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同“肝肾不足型”艾条温和灸法操作。
③艾条悬灸:处背部俞穴可以令人帮助施灸外,腹部及下肢穴位可自行灸治,每穴灸15~30分钟左右。
(6)方义说明:本型为气血虚弱之证,治以益气养血,调理月经。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胃俞配以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和胃,而资气血生化,取生气之海气海以补气,取血会之穴膈俞以补血。如此气旺血充,则月经来潮有望。
4.痰湿阻滞型
(1)症状表现: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倦怠,带多色白,苔腻,脉滑。
(2)灸疗原则:燥湿祛痰,活血通经。以取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三焦俞、次髎、中脘、中极、丰隆、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形体肥胖者,加曲池、阴陵泉;②胸脘胀闷者,加内关、公孙;③白带绵下者,加白环俞、带脉。
(5)灸法操作:
①针上加灸:同“气滞血瘀型”针上加灸法操作。
②艾条雀啄灸:同“气滞血瘀型”艾条雀啄灸法操作。
(6)方义说明:本型为痰湿阻滞之证,治以化湿祛痰,活血通经。故取脾俞、中脘、丰隆、三阴交,以健脾和胃,化湿祛痰;继取三焦俞、次髎、中极以疏通三焦气机,分利水道,俾湿邪由尿道而出。如此痰湿除。冲任调,胞脉通。则月事自然如常。
1.有些女性由于气候、地域迁徙或其他生活条件的改变,偶发一二次月经不潮,或初潮少女,周期不准偶见闭经,可不做闭经论。
2.生殖系统先天异常,如无子宫、无卵巢、无阴道等;或后天生殖器官器质性损伤导致月经不至等,采用灸法无法治疗,故不属本篇讨论范畴。
3.妇科疾病中,不论何种致病因素损伤了机体,不论病变起于哪个脏腑,在气,还是在血,病机反应总是整体的。其病机都是损伤了冲任(督带)生理功能,它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肾疏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为总则,达到调补冲任的目的。本病的治疗中,多采用针灸并用的方法,取穴采用局部近取加循经远取的原则,以任脉、脾经穴位为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