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陈燕燕文/图
近一年,48岁的福州王依姐(化名)常“月经不调”,她以为是更年期,没想到,竟被查出宫颈癌晚期。原来,不规则阴道出血是癌变信号。
未定期体检依姐得宫颈癌
目前,王依姐正在做综合治疗,症状有所改善。她很懊悔,原来,近年,她赋闲在家,没定期体检,从去年初开始,月经时多时少,她以为是更年期,就没在意。拖了10个月,她才做了详细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子宫颈长了一个肿物,直径近5厘米,她被确诊是宫颈癌晚期,癌细胞已转移到盆腹腔、肝脏及左锁骨上淋巴结。
“太不应该了!”医院副院长、妇科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孙阳教授很痛心,他说,据最新的福建省肿瘤登记年报统计,在福建省10个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居女性发病第6位,居女性死亡第7位。去年,医院收治宫颈癌患者例、手术超过台,居全省首位,不少患者年仅三四十岁就被查出宫颈癌,她们大多没定期体检。
其实,从HPV感染发展到癌前病变,再发展成宫颈癌,一般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99%的宫颈癌可通过TCT细胞学联合HPV病毒学筛查发现。早期宫颈癌,只要积极治疗,5年存活率高达80%~90%。
HPV感染率超80%但极少致癌
在门诊中,孙教授发现不少宫颈癌患者均疏于体检,但有一些女性恰恰相反,她们发现自己感染HPV后,医院,要求医生复查,甚至吃抗病毒药物。
“要重视HPV的筛查,但不要恐慌!”孙教授说,90%以上的宫颈癌由HPV(人乳头瘤病毒)引起,而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病毒的机会超过80%,大多是一过性感染。通常,健全的自身免疫系统会在两年内把HPV病毒清除干净,只有超过两年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才可能导致细胞病变,发展成癌。
他指出,性传播疾病感染史、性生活过早(16岁)、多性伴、无防护性行为、多孕多产、口服避孕药、吸烟等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他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宫颈筛查,最好选择宫颈细胞学TCT联合HPV检测,同时,避免不良、高危性行为,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已接种HPV疫苗仍需定期筛查
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目前,在福建上市的宫颈癌疫苗有四种:进口二价、国产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孙教授指出,9—16岁是免疫效果最佳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免疫效能会有所下降。已有性生活的女性,如未感染HPV病毒,或曾经感染过HPV病毒但未发生宫颈病变的,仍可接种HPV疫苗,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
“越早接种,保护效果越好,但20岁以下女性接种率不高。”据统计,我国9—14岁女孩接种率不足0.05%。孙教授说,在我国,四价、九价宫颈癌疫苗非常紧俏,常一针难求,但接种二价疫苗的女性不多。
“二价PK四价,并不是说2小于4,它的保护力就一定小于4。”他指出,从预防宫颈癌的覆盖范围来说,二价和四价疫苗没有显著区别,都能预防84.5%的宫颈癌。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文件里提供了大量数据,说明二价疫苗的预防效果不比四价差。而且,国产二价疫苗的价格比进口疫苗便宜,对高危型HPV病毒的保护效率和进口疫苗一样,9—14岁女性只需接种两针,货源相对充足。
“已接种HPV疫苗,仍需定期筛查!”他强调,注射疫苗后,可降低患宫颈癌的几率,但不能%预防宫颈癌。现在上市的疫苗是预防性的,没有治疗作用,随着注射时间的推延,疫苗抗体的效价也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