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朋友咨询月经不调的艾灸方法,特搜集下月经如何辩证取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冲任二脉失调,月经才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冲脉和任脉失调,冲脉和任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中的两条最重要的经脉,冲脉有着统率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任脉与女子的月经和生殖关系密切——
冲、任二脉气血旺盛,女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冲任二脉失调,女子便会气血运行不利,出现月经失调、不孕等疾病。
治疗月经不调常用的穴位有:
关元、三阴交、血海。
这里说的常用,是指在没辩证的情况下,可以艾灸这三个穴位调理,当然,艾灸是需要辩证取穴的,最好还是辩证之后再艾灸!
可以采取温和灸的方法,每个穴位灸15到20分钟,每天1次。如果想要增强治疗效果,也可以采取隔姜灸的方法,在穴位处放上生姜片,大约一分硬币的厚度,用针扎几个眼,然后将艾炷揉成豆粒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一个穴位7到10壮,每天灸1次。
坚持每天艾灸,注意月经期间是可以艾灸的,一般艾灸一个月左右症状会大为缓解,坚持下去月经不调就会得到根除。
月经不调,先辩证取穴
月经不调要怎么艾灸,艾灸时是需要辩证治疗的,包括月经不调也是,冲任二脉失调也有很多种情况的。
在没有了解到详细情况的时候,配穴也只能配一些常规的穴位,就像上面讲的三个常用穴位。而如果要认认真真的治疗月经不调,就得像下面一样,辩证取穴!
月经不调有两类:
一、月经后期、月经量少对于月经后期及月经量少,有血虚、肾虚、血寒、气郁这四型。
1、血虚
月经时间错后,量少色淡、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慌,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的属于血虚型月经不调。
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艾灸盒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2、肾虚
有些女性经期延后、月经初潮来的较迟的,如果再加上月经量较少,伴有腰酸背痛的属于肾虚的月经不调。
应该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在小腹部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3、血寒
血寒型的其实很好判断,如果在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的基础上还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就属于这个类型的月经不调了。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艾灸选穴:关元穴、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4、气郁
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的,再加上伴有少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就属于气郁型的月经不调。
治疗药以行气活血为主。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如果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二、月经过多、月经先期中医认为月经过多和月经先期的病因一致,都是由于气不摄血、血热动血、瘀滞胞脉、痰湿凝结胞宫这四个原因,故治疗也是辨证治疗。
1、气不摄血
月经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无华,容易心慌,气短懒言的属于气不摄血,治疗应该以补气摄血为主。艾灸以关元穴、八髎和腰阳关为主。
2、血热动血
月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结属于血热动血型,应以清热凉血调血为主。艾灸关元、隐白穴。
3、瘀滞胞脉
经血紫黑,夹有血块,小腹刺痛的属于瘀滞胞脉证,要以活血调经为主,艾灸应选关元、神阙穴。
4、痰湿凝结胞宫
月经质稠粘,形体肥胖,胸闷泛恶,食少多痰,头身困重,带下多的属于痰湿凝结胞宫,治疗应以祛痰燥湿为原则。艾灸关元、申脉、肾俞、命门、阳陵泉。
案例
anli
曾经有一年轻的月经月经延期到两三个月来一次。据她说曾经在两年前做过流产,因当时感冒严重吃药了,身上见红了才去做的。之后就一直月经延期,不但两三个月来一次,而且量也很少,色发乌。她冬天特别怕冷,有时睡醒后觉得全身疼痛。现在想要孩子了,问我这样的情况能不能要孩子,月经后期能不能通过艾灸治疗?
这就是典型的血寒型月经延期,而且很严重。估计是在流产之后没有保护好,受到了寒邪的侵袭。我建议她艾灸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几个穴位,进行7天后休息3天。在半年后,她回馈说月经已经基本正常,去医院做子宫和激素检查都没问题,终于可以放心要孩子了。
三、凶险之兆,血崩中医也把像河流决堤,崩泻而下的经血过多称为血崩,此属于大量的月经出血,为凶险之征兆,医院进行紧急救治并在排除生殖器炎症、肿瘤等妇科疾病后方可采用上述艾灸疗法。长期的月经先期和过多也可导致贫血发生。
出血不止的灸友请注意!
可以每日艾灸双侧隐白穴3~4次,艾灸此穴止血效果明显。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以巩固疗效。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椾竴鑸渶瑕佸灏戦挶鍖椾含鍝鍖婚櫌鐧界櫆椋庡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