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也称月经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的异常,或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
正常情况下,经期为3~7天,经血量50~毫升。在行经期间,由于机体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大脑的兴奋性降低,使体内免疫功能下降,全身的抗病能力减弱,因而机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容易并发其他疾病。
引起月经失调的原因及危害有哪些?
西医认为月经失调的原因有:
内分泌功能失调
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糖尿病、席汉氏病等。
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
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颅内疾患、使用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或内分泌制剂者均可能发生月经不调。
不良习惯因素
许多不良习惯因素也可能导致月经失调,如情绪异常、寒冷刺激、节食、嗜烟酒等。
月经失调会导致皮肤明显出现色斑暗疮、不孕不育、乳房萎缩、外阴干燥、性欲减退等女性第二性征明显衰退;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精力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
中医如何理解月经失调及其表现?
中医认为
引起月经不调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多产,以及饮食、起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其机理与肝、脾、肾及冲任等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有关,与妇女的“血少气多”的生理特点也有联系。
另外,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等疾病其所以随月经周期而发,除致病因素外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较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病变发生。经期前后,血海由满而溢,因泄溢而骤虚,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或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肾阴阳失调,致病因素乘时而作,故发病。
从中西医角度来看
月经失调症状的出现都可以理解为经期前后,身体状态发生改变,外界环境致病因素等乘虚而入所致。所以如何调理,就主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改善身体本身状态,调整自己,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则需尽可能减少外界环境不利因素的接触,不给“敌人”任何还手的机会。
月经期应注意以下几点
寒温适宜。
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不要吃生冷食物,少食辛辣炙热之品,不宜饮酒。
调畅情志。
月经期经血下泄,阴血偏虚,肝气偏盛,此时情绪易于波动。若遇忧思、惊恐、悲伤、郁怒,均可引起冲任气血失和而发生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痛经、闭经等病。故经期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免加重经期不适或月经病的发生。
避免劳累。
过度劳累,老则气耗,气虚血失统摄,易发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崩漏等。故经期不宜参加强体力劳动与剧烈体育运动。
保持清洁。
不宜盆浴、保持阴道洗涤,经期严禁房事,以免感染湿热邪毒、病虫,损伤冲任、胞宫而发生妇科病。同时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巾和内裤要柔软,勤更换。
地址
东莞市南城区现代经典花园商铺A2号
预约电话
-
长按